2015-05-31 美妈妈、张颖 蓬莱小镇
让“蓬莱小镇”元素走进基础型课程的课堂,让小镇课程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掀起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我们正在研究,我们在路上......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徐璟老师的《爱写诗的小螃蟹》前前后后试教了多次,每一次几乎都是推倒重来,为了融入小镇课程的理念,徐老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因为是研究和实践,失败在所难免,徐璟老师一遍遍耐心地修改教案,五个教研组长参与了听课研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变化——
1.椅子不见了
孩子们离开传统的课桌和椅子,自由地坐在老师周围。徐老师坦言:“从来没有感觉到和孩子们如此之近!”是的,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老师也能关注到更多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坐,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小镇课程就是给孩子们这样的体验,享受学习的状态是最难得的。
2.学生变老师了
字词学习的环节,徐璟老师请孩子们玩一个“我当小老师”的角色游戏。这个游戏有别于传统的形式上的”小老师“做法,而是在教室四周放了六块小黑板,学生分组轮流担任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教和学。学生很享受这个过程,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当一个孩子扮演老师角色的时候,老师也变成了学生,小镇课程角色体验的元素自然走进这个教学环节,取得可喜的效果。
3.理解多角度了
在《爱写诗的小螃蟹》一文以往的解读中,”风、海龟、海浪“都被定义为反面角色,因为风把小螃蟹写的诗吹走了,海龟把小螃蟹写的诗擦掉了,海浪把小螃蟹写的是冲走了。这堂课上,徐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结果有的孩子认为“风是想把小螃蟹写的诗吹到城市,让更多的人分享”;有的孩子认为“海龟动作笨拙,擦掉小螃蟹的诗也许是不小心的”......徐老师因势利导,创设他们之间的对话场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把别人往好处想”“不能因为不喜欢小螃蟹的诗就毁掉它的诗”“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才能减少误会”......孩子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同时得出了不同的感悟。体验、实践、感悟、探究,这不正是小镇课程的理念吗?
购物日里的统计问题
此次“蓬莱小镇”元素走进基础型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数学大组长赵英执教的《统计初步的复习应用》一课。
赵英老师的课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小镇课程中精心挑选了有利于开展“统计教学”的情景。利用“小镇元素”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平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小镇”运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两者相互依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课后的研讨活动中,老师们踊跃发言——
谷峰老师:
这堂复习课改变了原有的复习课模式,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小镇元素”的注入打破了基础型课程中因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对知识应用的禁锢和局限,通过“贴合”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紧接数学组的老师们争相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张颖老师:
“小镇元素”的引入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的复习课,也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将只注重于知识的复习,转变成对知识的运用。复习的内涵得到了提升。
李喆老师:
学生通过为小超市作调查的情景,完整地经历了一次从收集数据到分析数据的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计算利息的题目中,包含了利息最大化的思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孙静老师:
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能看得出老师的每个问题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指导探究的方向,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还有一些老师虽然不是数学老师,但他们也从这堂课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钱剑华老师:
本节课所选用的两个素材都非常好,来自小镇,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李琦老师:
这堂课不仅在素材上引进了“小镇元素”,更重要的是将探究课的一些教学模式融入到了基础型学科的课堂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体验,实践,交流,碰撞,发现......全体蓬二教师和小镇课程中的孩子们一样,也在经历这样的蜕变和成长...
沪ICP备1505246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101010200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