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戈夫曼将社会比作戏剧的舞台,他认为社会中的行动者就是舞台上的演员,角色不同的演员赋予自己不同的意义。用戈夫曼的话来理解小学生,如果说小学生是演员,其实也就是他们作为行动者在生活中的表演。他们扮演怎样的角色,就会有怎样的行为模式,也是小学生对具有特定身份的“自己”的期望。
学校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学生在学校中不仅仅要上课学习、下课休息、还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角色——“我是他们的小队长,我得管管他们!”;“老师选我做课代表,我要收好每一份作业”;“我昨天默写得了100分!所以今天做小老师,负责给其他人默写。”这样的对话经常会出现在教室里,在其行为上具体地体现了他们所扮演的“队长”、“课代表”、“小老师”的角色,而当他们进入这个角色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该角色是一致的,学生的行为会受到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影响,并将那个角色扮演好。
“蓬莱小镇”是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自去年9月所开设的特色课程,它是一个由不同职能机构组成的小镇,有医院、美发厅、警察局、博物馆、气象台等有趣的设施。在小镇中没有老师和学生,只有大大小小的镇民,上课时,小镇民们能来到各个活动室体验不同职业带来的知识和乐趣。在这一系列课程中,学生的角色比平时所扮演的“学生”、“课代表”、“班干部”等更具象化,成为了十分具体的某一职业,如医生、警察、法官……
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为了将这些角色扮演好,他们能产生并提高自我期望。自我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发展方向所持有的期望,即“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当学生能意识到现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时,他们往往会思考自己如何将这个角色扮演好。也就是说,角色扮演能提高、促进学生的自我期望。在蓬莱小镇中,他们能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职业角色,从而提升自己的自我期待和相应的能力。平时的他们喜欢追逐嬉戏,当进入小镇,成为警察时,他们会头戴警帽,佩戴警徽,在校园巡逻,自觉阻止违规的行为;平时的他们难以静心,对于学习草草了事,当成为西餐馆服务员时,他们细致地摆放一把把刀叉,一只只碗碟,甚至角度、距离都无偏差;平时的他们粗枝大叶,当成为一位法官时,他们就能全神贯注查阅案卷,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这些角色赋予了孩子们新的灵魂,他们会产生“我是警察、我要更勇敢;我是西餐馆服务员,我要更耐心;我是法官,我要更细心……”的自我期望。
当他们产生上述这些自我期望的时候,他们就会渐渐提升注意力、观察力、思考的能力,将自我完全注入那个角色之中。为什么孩子们当小老师、当小队长都会当得很好?简单说来就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更认真。其传达的道理其实就是当学生进入角色时,每一个人都提高了自我的期望,想把自己进入的这个角色扮演好,内在动机产生了,外在的行为自然而然会与其相匹配。
具体来说,这种自我期望的提高会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首先学生会以自己为角色,体现出对群体的模范意识和责任感。“我是一个小警察,所以我应该守纪律,维护小镇的治安环境”;“我是星光广播台的播报员,所以我应该读准每一个字,说对每一句话”;“我是小算盘银行的出纳,所以我在核对蓬莱小镇的存折时必须认真仔细”。诸如类似的想法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产生的,当小学生得到与平时的自我不同的角色时,他们的责任感会以这种方式得到优化,他会认为这个集体或设施需要他,他必须要执行自己的责任,去维护群体利益。
其次,自我期望中的“职业角色”对小学生来说是未来的起点,梦想的起航之处。小学生们总是幻想着自己未来的职业,每个人心中都至少会有一两个职业梦想,男生经常拎着爸爸的公文包,女生也许会穿起妈妈的高跟鞋。虽然蓬莱小镇中的各种课程的设立,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这个孩子将来能从事该职业,但这种职业所具备的的气质会影响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具备优良品质的人。刚开始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的小学生,总是“好”和“坏”来看待世界。因为蓬莱小镇的社会角色都是“好人”的角色,如“警察”、“法官”等,他们往往会得到社会的好评,是值得学习的一种角色。在蓬莱小镇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会不断进行自我思考,不断地学习这种“好人角色”。慢慢便转变成为一种“期望角色”,想象着“长大后一定要做警察、法官”,这就像小学生会将父母、老师作为自己的目标一样,有许多小学生都希望长大后会当老师。原本的“警察角色”、“法官角色”便开始转变成为“期望角色”。经过不断地内化和强化,便成为一种梦想。所以无论是在小镇中游戏还是在角色的体验,他们扮演的该角色往往伴随着他们。因此,“职业角色”的扮演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往往会带动小学生形成“期望角色”。从而对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和梦想的奠定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可以忽视的。而“期望角色”与角色充当混合,这往往会形成一种激励孩子不断前进的内在因子。
小学生从角色扮演到提升自己的自我期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一个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首先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正确看待这个角色,知道它的社会职能,才能逐渐进入这个角色。如果一个孩子不了解警察的工作,他则会对该角色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在我的班级有一个小警察曾说出自己对警察的理解:“警察就是打坏人的。”事实上用“打”这个词并不合适,如果孩子带有不正确的理解,那对孩子产生正确的自我期望是没有帮助的。而当孩子明白自己是一个守护小镇,“扬善”重于“惩恶”的警察时,他才能正确地看待这个角色。
正确看待该角色之后,才能进行体验角色的活动,通过设置各种情境,使孩子在情境中进入角色。进入角色后学生将面对许多挑战,有耗费体能的障碍穿越,有考验头脑的谜题破解,也有既需要观察力,又锻炼胆量的巡逻任务。一次,一位扮演警察角色的孩子发现另一位高年级的同学跨上了走廊的栏杆,十分危险,他便鼓起勇气上前劝阻。另一次,一位小警察捡到了某个老师的钥匙包,通过警察们的研讨会议和层层推理,终于找到了失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完全将自己当成了一位充满责任感的警察,其实低年级的同学在参加活动时主动劝阻其他陌生的、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做出危险的举动,是需要勇气的,而他做到了,说明他进入了角色。当捡到钥匙时,他们也可以交给负责的老师,让老师去询问,但是他们愿意自己思考来找到失主,说明他们扮演了警察的角色。
在扮演好该角色之后,孩子们就会提高对自己的期望,将原来“我是警察”的想法逐渐转化为“我要做一个像警察那样的人”。在他们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是充满正义感的,他们便会在生活中试着去扮演这样的人物,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行为上的坚持,他们的这种想法就会内化为一种习惯行为。
他们这种自我期待的外化行为,又会使别人对他的行为产生反馈,从而再次深化他的行为。人们的自我观念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别人对自己评价产生的,尤其在自我意识不强的小学生阶段,小学上往往将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作为生活中的角色。“如果别人说我很乖,那我应该是个乖孩子,我要表现得好一点。”“刚才妈妈说我很笨,也许我的确是个笨蛋。”这也是皮格马利翁提出的期待效应的一种反馈。当学生们看到这些小警察在维护治安,别着手枪、戴着头盔,他们也许会不禁发出赞叹:“真威风!”,当其他小朋友看到小警察在校园里帮助他人,积极破案时,他们也许会投来羡慕的眼神。这些反馈都能帮助小警察们再次深化自我期望——“他们这样看待我、评价我,那我应该做得更好。”
小镇中的小学生扮演者各式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影响着他们自我期望的发展。当学生产生并提高自我期望时,他们的意识与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会变得更具模范意识和责任心,同时会对自身未来的职业产生期待。学生们从正确认识看待角色、进入角色、提升自我期望和接受他人评价反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从而能在社会上扮演一个优秀的角色。
沪ICP备1505246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101010200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