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操作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心理操作平台 > 正文
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发布日期:2011-11-03    发布人:

  孩子到上学年龄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父母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父母的恼火。而父母越是恼火,对于孩子越发训斥,这样就使孩子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宜疏不宜堵。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理解能力,采取疏导的办法,效果往往比简单的堵截、禁止要好。有些事情靠简单命令式的禁止是收不到效果的,结果往往是禁而不止,只有通过说服、诱导的方法进行疏导。对待同一事情,方法不同,所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2、宜褒不宜贬。孩子在完成一项工作时总会遇到困难,这时家长绝不能说:“我就知道你完不成任务。”“我看你就会说大话”等等丧气话,这样会贬低孩子的信心,容易让孩子在今后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当孩子在完成任务中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要抓住时机,适当、适度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许。孩子在享  受成功的乐趣时,他的信心就会足,心情也就会好,乐于接受家长提出的要求。

  3、宜静不宜动。遇到孩子违反纪律,或与父母“顶牛”时,家长要冷静,不要急躁。遇到出现僵局时,可以先放一放,拖一拖,这利于双方都反省自己。反之,双方都在火头上,互不服气时,孩子质问父母,家长怒不可遏,甚至大动干戈,拳打脚踢,这样只能激化矛盾,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4、宜尊不宜刺。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有爱心,还要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鸣,激发其上进心。十二三岁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最忌父母的讽刺、挖苦。如果采用讽刺、挖苦的做法,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沪ICP备1505246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31010102004144